歷史之旅

座堂最後的設計圖則是在總測量司處預備並由本地工人建成的。座堂的簡樸及不加修飾之建築形式是參照13世紀初英倫及歌德式建築模式,這亦是當時流行於教會的復古主義模式。現時的高壇是在1873年加建的。在日軍佔領香港期間(1941-1945),座堂被用作日本人的俱樂部。座堂很多原先的裝置和設備都被拆去,包括原先由英國公司William Morris設計的彩繪玻璃窗戶。

在座堂之西北方,在塞爾特式十字架附近的土地,有麥克斯韋士兵(Pte. R D Maxwell)的墳墓。他是羅馬天主教徒,為香港戰役而捐軀,其後他被就地埋葬。

座堂 floor plan

鐘樓及西門

(1) 在鐘樓西面的字母「VR」是為紀念座堂建成於1847年維多利亞女皇在任期間

(2) & (3) 第二及第三任香港總督戴維斯爵士(1844 - 48) 及文咸爵士(1848 - 54) 之徽章

(4) 牌匾紀念伊利沙伯女皇二世於1953年加冕

(5) 正門内的馬賽克嵌畫是於1968年加上去的。位於中央是13世紀設計的東敘利亞教會十字架,鷹是聖約翰的標誌,其他的標誌代表著聖三一:手代表聖父的創造、十字架代表聖子耶穌的受死、鴿子和火代表聖靈保惠。

(6) 在座堂其他地方舉行洗禮時所用的木製洗禮盤,世人藉着洗禮而加入基督的大家庭。

(7) 歷任主教及座堂主任牧師名單

 

中殿及耳堂(耳堂即南北兩翼) 

(8) 南邊首行座位上有皇室徽章,1997年回歸前,這座位是留給港督及任何到訪香港之英國皇室成員。

(9) 在北耳堂的洗禮盤是1890年的石器, 它本來置於當時的洗禮堂,即現時的「靜禱室」。

 

主聖壇及詩班席

(10) 聖壇於1968年由東邊窗戶的原位遷移到目前的位置

(11) 講道台是於崇拜時講解和教導基督信仰所用的,講台應是由當時港督羅便臣爵士於1898年奉獻的。

(12) 讀經台是誦讀聖經時用的,以鷹為裝飾表示上帝的聖言藉着鷹傳到世界各地。

(13) 坎特伯里十字架,是八世紀英國英格蘭坎特伯里十字架的複製品,由坎特伯里大主教於1935年送給座堂。

(14) 主教座椅於1957年所造,座堂「Cathedral」之名字是源於主教之專座(希臘文為Cathedra)。

(15) 詩班席,聖公會頌唱傳統是座堂崇拜的重要特色。

(16) 英國聖公會教區徽章掛於高壇的外圍,以示全教會内肢體互相扶持。

(17) 高聖壇,於60年代禮儀改革前,是主要舉行聖餐崇拜的地方,現在供特別崇拜之用。

(18) 有龍頭扶手的座椅是原舊主教專座的一部份。

(19) 聖體櫃是保存已祝聖的聖體之用。聖餐是基督信徒藉基督的聖體和寳血與上帝相交的聖事。

(20) 天使長聖米迦勒堂,小教堂後之屏幕是1968年用以分開「聖母堂」(現時之高聖壇)及詩班席的屏幕之一部份。

(21) 靜禱室建於1981年,原址本來是洗禮堂。靜禱室現時開放作靜禱及默想之用。